不同熱處理工藝比較
比較滲碳淬火、單頻感應淬火和同步雙頻感應淬火三種常用的熱處理工藝。
氣體滲碳法是將工件放入密閉的滲碳爐內,使工件在920℃高溫的滲碳氣氛中滲碳,然后再進行淬火處理。滲碳淬火熱處理時間相對較長,故其變形量相對較大,成本較高,且不適用于局部淬火,靈活性差。
圖7 滲碳爐
單頻感應淬火即為普通感應淬火,變形量小,加熱,適合局部淬火,但對于表面凹凸的仿形工件,加熱不均勻,無法得到均勻的硬化層。
圖8 齒輪單頻淬火
圖9 齒輪雙頻加熱
同步雙頻感應淬火是在工件表面同時感應雙頻渦流,加熱到淬火溫度,然后急速冷卻,獲得所需性能。同步雙頻適用范圍比單頻淬火更廣,變形量小,加熱時間極短,生產,適合局部淬火和仿形淬火,適合批量化、流水化作業(yè)。
國外公司試驗參數(shù)
試驗齒輪為圓柱齒輪m=2,Z=36,全齒高4.7mm,齒寬20mm。
表2 齒輪三種不同的試驗工藝參數(shù)
感應加熱技術的應用
感應加熱原理
所謂感應加熱電源,就是利用電磁感應原理產生高頻感應渦流熱效應,從而對工件進行加熱的裝置,它本質上是一種具有功率控制功能的頻率轉化器。加熱電源將50Hz的工頻電源轉換成10kHz或者更高頻率的高頻電源,高頻電流通過線圈產生交變的磁場,當磁場內磁力線通過待加熱金屬工件時,交變的磁力線穿透金屬工件形成回路,故在其橫截面內產生渦流,使待加熱工件局部迅速發(fā)熱,進而達到工業(yè)加熱的目的。
感應加熱示意圖
感應加熱技術起始于1831年,發(fā)明人法拉第。直道19世紀后半葉,感應加熱技術才開始用于實際生產---導體加熱。初的應用領域是金屬熔化。隨著金屬熔化應用領域的發(fā)展,1927年對鋼件表面淬火開始出現(xiàn)。主要是曲軸和氣缸筒的加熱處理。固態(tài)高頻電源于1967年開始應用。現(xiàn)在已經從低頻裝置發(fā)展成高頻裝置,并且效率不斷提升。
高頻感應衣架燙鉤機退鉤機優(yōu)點:
1、 優(yōu)化設計:改進了諧振技術,使鐵鉤加熱速度更快,效率更高;
配套恒溫冷卻系統(tǒng),更有效提高使用時間和使用安全,故障率更低。
2、針對工廠需要雙感應加熱器設計,適合2人同時操作 。
3、開放式的加熱,使加熱和返工更加有效。
4、無明火和熱源,使操作和保養(yǎng)更輕松,避免。
衣架高頻感應燙鉤機退鉤機適用范圍:
本機適用于衣架鐵鉤、不銹鋼鉤等金屬與塑膠衣架的熱融合工藝,取代傳統(tǒng)電熱絲加熱和電焊機短路加熱,節(jié)能環(huán)保,無火花無傷痕,安全,即可用于生產又可以用于返工更換鐵鉤,操作簡單快捷,
是衣架與鐵鉤熱等金屬加工工藝中優(yōu)選設備!
您好,歡迎蒞臨青島天潤高周波,歡迎咨詢...
![]() 觸屏版二維碼 |